《活法》读后感——张健
来源: 作者: zhongyujianzhu 发布时间: 2024-06-06 370 次浏览 分享到:  



活法-读后感

✦✦✦

当我认真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在11年前我还在印度海德拉巴图书馆的时候读的全英文版本的(Living law feeling),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就是一次次提升灵魂的修炼过程,因为不管是财富、名利、声誉等等都是生不带来,死不带走的,人死后只有自己的灵魂可以被带走,走的时候会比来的时候更重上几克,那此生必将是有意义的一生。

在《活法》这本书里,稻盛和夫先生也指出,当你的工作、学习达到了无我忘我的境界时,会有神的指示,就看你能不能接收得到,就像印度的数学家拉马努金留下4000个怪异公式解释黑洞的秘密,忘我陶醉于精密细微的数学世界顶尖丰富生态,损耗自己的蜡光而无私照亮人类和宇宙,令人敬仰,书中一个观点印象很深刻,就是睡也想、醒也想,持续强烈的愿望最重要,绝大多数人想是可以做到的,但入魔似的的去想很少有人做到,这是对目标和理想的一种极致追求和忘我境界。

还有一个观点也比较深刻,就是人生要时时“有意注意”,就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有意识、有目的地去注意、去掌握、去了解自己应该学习的知识,很有同感,假如不去有意注意,很多事情就是过眼云烟,并且毫无印象和痕迹,他甚至说,“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没有价值”。想做成一件事,需要像锥子一样,把全部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,这也是一种集中力,这种力来自于思考的强度、深度、大小程度。书中将人放到宇宙中去思考,将因果和命运进行了辩证和理性的阐释,人生是由命运和因果报应两条法则互相交织而成的。



 我曾深度研究过王阳明心学,稻盛和夫先生的哲学思想深受中国明朝的大学者王阳明的影响,王阳明提倡:依良知而行必得天理,依天理而行必得天助。就是稻盛和夫先生所理解的“自利则生,利他则久”。稻盛和夫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应用于商业世界,不仅收获了企业经营的硕果,而且把利他精神发扬光大。

 我也曾游历过大半个世界和大半个中国,一直寻找生命的真谛及人类活着的意义,对我影响较深刻的一是释迦牟尼,二是地藏菩萨。

 释迦牟尼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纪,他的家族是王室,生活富足而奢华。然而,他对世俗的享受和物质的追逐并不感兴趣。年轻的他,虽然生长在王子的府邸中,却对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获得感到困惑。于是,他离开了家庭和王位的继承权,展开了一段独特的修行旅程。在他的寻求中,他找到了许多不同的导师和各种修行方式。他通过禁食和苦行来探索真相,然而,这些修行方式都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觉醒。最终,他放弃了极端的修行,找寻到了中庸之道。

在他的一次冥想中,释迦牟尼的内心得到了启示。他意识到,人们的痛苦往往来自于对欲望的执着和对现实的逃避。他认为,人类可以通过修炼心灵和掌控自己的思维来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。释迦牟尼以自身的觉悟和慈悲,为人类带来了“四圣谛”和“八正道”。他教导人们要觉知并正视生活的不完美与苦难,要超越欲望和贪婪,与现实和平共处,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。他的教导强调了爱心、善良、同情和忍耐的重要性,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安宁。

二是地藏菩萨新罗国王子金乔觉,地藏菩萨发下的那句“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”的宏大誓愿感动了无数的佛教信徒。地藏菩萨之所以被人们敬仰,不单单因为他的孝,更在于其胸怀和慈悲,在经书中记载,地藏菩萨曾发誓说要度尽地狱众生,并且说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咱们知道,修行的人千千万万,其目的是啥,都是为了自己可以脱离苦海,还有些人是为了自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几人能想到别人疾苦?几人能想到地狱中生灵受苦?这时咱们可以对比一下地藏菩萨,说人家伟大,因为啥?人家想到的是别人,然后才是自己,这是何等胸襟和气魄!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的大愿能达到的没有几个。

而我游历大半生,走正道,多行善,勤感恩,真反省,磨炼心志、提升人格,全力以赴去做好正确的事情,就是我活着的意义。